“汉语热”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——丁 隆、刘国熙
从冷门到热门
由于地理距离的阻隔,历史上中阿人文交流甚为不易。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交之前,当地没有汉语教学机构存在。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,中埃领导人首次会晤,次年 中埃建立外交关系,埃及成为第一 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。1958年,埃及外语教学的重镇——艾因 · 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系,这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最早开设的汉语专业。1977年, 突尼斯布尔吉巴现代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系。然而,在相当长时间里, 汉语并未得到阿拉伯学子的追捧。 原因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,中阿经贸往来规模有限,人员交流少,汉语学习者难以找到用武之地。加之阿拉伯国家大多曾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,英语和法语应用广泛,两种语言几乎垄断外语教育,其他语言则非常“小众”,成了“冷门”。
随着中国经济腾飞,国际地 位提升,汉语在世界语言版图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。中国国力增强, 对国际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,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国家汉语学习者的热情。20世纪90年代以来,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迎来大发展。1993年,苏丹喀土穆大学开设中文专业。2004年,约旦大学开设汉语选修课。2006年,中国与阿联酋联合阿立阿布扎比哈姆丹中文学 校,汉语教学首次进入阿拉伯国家 基础教育阶段。截至2018年底,已 经有11个阿拉伯国家设立了16所孔子学院和3个独立孔子课堂。埃及已有2所孔子学院、3所孔子课堂, 在 学人数达5万人。摩洛哥是非洲唯一设有3所孔子学院的国家。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大发展,不仅体现在汉语教学规模上,更体现在阿拉伯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上。阿拉伯翻译家、汉学家群体涌 现,穆赫森、米拉、哈赛宁和阿卜杜勒 · 阿齐兹等埃及汉学家将《论 语》《道德经》《红高粱家族》 《茶馆》等中国经典名著翻译成阿拉伯语,加深了阿拉伯知识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。
“向东看”推动汉语教育发展
2010年底“阿拉伯之春”爆发后,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动乱,幸免于政治剧变的国家,也因治理、 难民涌入等问题以及油价下跌等因素陷入发展困局,阿拉伯世界对于发展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强烈。中国在短短40年中实现经济奇迹,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 中国减贫和发展的傲人成就对阿 拉伯国家产生巨大吸引力,“中国道路”得到阿拉伯国家上至政治精英、下至普通民众的普遍关注。与 此同时,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占领、政治控制、经济掠夺,引发阿拉伯人的强烈抵触。 伊拉克战争、“大中东计划”及其惨痛后果,使阿拉伯民众对西方失去信心。以上因素都促使阿拉伯社会的世界观发生巨变,阿拉伯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,集体“向东看”。这构成了“汉语热”的大背景。
从经贸关系看,不断深化的 中阿经贸合作为汉语学习在阿拉伯 国家走热打下坚实物质基础。2019 年,中阿贸易额达2664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,中国已成为9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。中国企业深度参与阿拉伯国家能源、基础设施建 设、电子商务和金融等行业,中资企业对阿全行业直接投资达14.2亿 美元,在阿新签承包合同金额达325 亿美元,完成营业额305亿美元。当前,亚洲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最大 能源出口市场和进口商品来源地, 海湾国家70%的出口原油销往亚洲, 中国是海湾油气最主要的进口国之 一。2019年,中沙贸易额达781 . 8 亿美元,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沙特最大贸易伙伴。2019年,沙特超过俄 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。 阿联酋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,有 4000多家中资企业在阿联酋注册, 20多万华人在迪拜生活。
汉语在阿拉伯世界走俏,也与 “ 一带一路”倡议在阿拉伯国家的顺利推进密不可分。阿拉伯国家对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表现出极大热情, 已有18个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已有15个阿拉伯国家加入亚投行。“一带一 路”倡议与阿拉伯国家经济转型计划对接潜力巨大,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、工业化、金融与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。这将为阿拉伯国家汉语学习者创造大量就业机会。
近年来,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游客的新宠,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汉语教学事业发展。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,为吸引中国游客,埃及、突 尼斯、摩洛哥、阿联酋、卡塔尔等国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或落地签政策。这些国家从小众旅游目的地, 迅速变成“网红打卡地”。中文导游正在成为阿拉伯国家广受追捧的“金领”职业,中文系也一改门庭冷落的局面,变成炙手可热的“香饽饽”。
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 也实现了大幅增长。2004~2017年 间,来华阿拉伯留学生从1130名增 长到2万名,年均增长率达26% 。 2006年,沙特设立“阿卜杜拉国王 奖学金”,首次向中国派遣90名留 学生,2013年,赴华的沙特留学生 达到2089人。中国政府奖学金也为 赴华留学生提供了便利。最初,获 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埃及留学生每 年仅有数十人,到2019年各类奖学 金学生达到364名,居非洲之首。
“汉语热”折射中国崛起促使的阿拉伯国家对中国认知的转变, 中阿务实合作也为汉语学习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。然而,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,多个阿拉伯国家将汉语列为基础教育课程,属高层政治决定, 但落实起来仍面临师资不足、教材匮乏等现实问题,需要下大力气解决,否则普及汉语教育将停留在协 议纸面上,难以取得实效。其次,“汉语难学”在阿拉伯国家是流行的刻板印象,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汉 语学习者仅受好奇心驱使,无明确 的学习目的,现实中阿拉伯国家尚无足够多的汉语相关工作岗位。第三,不可否认的是,英语和法语仍是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外语。因此, 面对汉语在阿拉伯国家的蹿红,中阿双方需要保持一份冷静,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,才能让“汉语热” 持续下去。